中央强调,党和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,目的就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。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。
1993年12月份,我当战士报道员的时候,围绕过紧日子采写过一篇“本报讯”,题目是《传阅夹传了20年 飞鸽车飞了10余载》:
本报讯 都说公物寿命短,然而在某高炮旅公物就耐使唤——几个70年代购置的文件传阅夹如今仍在旅领导手中传来传去,宣传科80年代初购买的一辆飞鸽车如今还在欢快地“飞”。
据“老机关”讲,这些传阅夹还是“文革〞期间买的。曾经有人多次提议,“传阅夹该换换了,老古董传来传去,多掉首长的价。”旅领导就是没点头。宣传科那辆1980年买的加重型飞鸽车,虽然有的地方漆已经脱落,但精心保养的程度却一眼就能看出来。宣传科长王玉伟告诉笔者:“这辆自行车有专人保管,坚持每天一小擦,三天一大擦,每周上一次油,谁用完了都及时保养。”像这样的飞鸽车,旅机关还有3辆在使用。
为啥该旅的公物耐使唤?一番采访寻到答案。一方面是他们不讲排场,另一方面是他们对办公营具实行了定人、定物的包干管理办法,管好管孬都有个说法。
当然,过紧日子,不是过苦日子。一次采访时发现,有的单位厉行节约的做法脱离了实际,有失偏颇,我便冒着风险,以读者来信的形式,给报社投去一篇“火柴盒儿”大小的文字。是这样写的:
编辑同志:
前不久,笔者在基层发现,一些连队为了节约用电,战士宿舍安装的都是小灯泡,战士们晚上看书、写信不得不另外点上蜡烛,或打着手电。
笔者对此不禁愕然。提倡勤俭节约是一件好事,但应该从实际出发,不能不顾战士们的切身利益,搞不切实际的节约。像这种有损战士视力的节电办法显然是不可取的,希望有关单位引起注意。
别看稿子篇幅不长,见报后却引起了部队首长的关注和重视。来信反映的问题很快得到了整改。
中午,饭后遛弯儿,谈到这个话题,战友老潘说:“过紧日子和厉行节约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!”其实,过紧日子并不意味着生活变得贫乏,而是通过精打细算,让每一分钱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,这才是问题的关键!
责任编辑:丁原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