冀东地秧歌,萌生于辽金时期,成熟于明末清初,在近千年的风霜洗礼中,薪火相传,不断丰富着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,赓续传承着冀东文化,成为冀东地秧歌文化标识,并被认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名录。
图中人物“火凤凰”——马建国
作为冀东地秧歌的传承人,马建国不仅在艺术上追求精进,更在创新上博取众长。他四处拜访名师,悉心求学,受教于冀东名人老铁刘建平,麻彩虹,杜庆志等名师门下,艺术造诣不断提升,屡获殊荣。
图左麻彩虹 图中刘建平 图右马建国
1980年,马建国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海港区一个普通家庭,因经常观看村民们表演民间舞蹈,从小就对冀东秧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并醉其中,每次上台表演都让他在学习中成长,在历练中绽放。
图中白色衣服“火凤凰”马建国
马建国,艺名“火凤凰”,师承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建平(老铁),现为中国公益非遗记录者,中华艺术名家联谊会会员,河北省舞蹈家协会会员,河北省文联文艺志愿者,唐山市舞蹈家协会理事,唐山市舞蹈家协会会员, 冀东地秧歌代表性人物,被唐山市博物馆、唐山市地方志纳入名人典录,获得百度百科名人名片,还被《中国地名》杂志社授予“优秀非遗传承人”荣誉称号,《中华志愿者》杂志社授予“优秀非遗记录者”荣誉称号,多次接受唐山市人民政府网,唐山市人民劳动日报,唐山市环渤海网,唐山市电视台专访,并有多篇文章被国家级文刊发表。
马建国获得的各项荣誉证书
几十年如一日对冀东地秧歌的执着追求,不仅让马建国产生了浓厚的艺术情感,更为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突出贡献。他不仅在演艺生涯中兢兢业业,更励志把冀东地秧歌的艺术瑰宝传遍每片大地,2021年,在沙流河文化馆的邀请下,马建国和刘建平(老铁)担任总导演,指导编制了百人大型秧歌舞,该秧歌舞不仅保持了原有的冀东秧歌特色,还在此基础上加入了“昌滦乐”特色动作走龙套和金龙摆尾,大胆的创新得到了文化馆领导们的一致赞许,该百人大型舞蹈在评比活动中荣获嘉奖。
图为沙柳河编舞中穿西装拿扇子为马建国
疫情期间,马建国投身抗疫一线,担当爱心社副社长职务,运用传统文化缓解疫情紧张气氛,并在唐山市委宣传部、唐山市舞蹈家协会带领下,与冀东地秧歌、多名艺术名家联合录制了抗疫视频《非遗地秧歌助力抗击疫情》,被唐山市委宣传部推广发行。后来,马建国被中国公益记录者授予“优秀非遗抗疫记录者”荣誉称号,他的先进事迹也被唐山市人民政府网、唐山环渤海网、腾讯网、《中国地名》杂志社以及唐山劳动日报等多家媒体报导。
图中为马建国投身抗疫一线
除了在世界遗产日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并多次荣获殊荣,马建国还在2023年河北省首届全民健身大会担任冀东地秧歌的编舞、展演和领舞。作为中国非遗记者,他撰写的文章《中国公益记录者非遗记者马建国:记录与传承》也在国家级文刊和各大媒体转发报道。
图左为冀东地秧歌传承人“火凤凰”马建国 右为崔建伟
2024年1月,在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、唐山市群众艺术馆承办的“龙腾歌盛世非遗过大年”中,马建国和师父刘建平(老铁)担任冀东地秧歌的编舞和主领舞,尽心尽力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图左艺术家“老铁”刘建平 图右“火凤凰”马建国
传统技艺,薪火相传,马建国立志要让冀东地秧歌这项艺术在燕赵大地上代代相传。(记录者:费英航)
责任编辑:丁原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