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天津市静海区,有一项独特的民间扎制艺术——高梁秸秆扎刻,历经百年的传承与创新,依然生机勃勃。这项技艺的传承者叫张锡民,他出生于1971年,是梁头镇东河头村的村民。年幼时看到本镇东柳木村大姑家表哥扎制的宫灯后,从此对高粱杆扎刻这门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早在70年代,静海地区盛产高粱,当地的家庭妇女常常利用手头的资源,用高粱秸秆巧妙地制作出各种盖板和放置食品的容器,结合了静海人民的智慧和勤劳,秸秆扎刻技艺逐渐发展起来。张锡民自幼便接触这项技艺,九岁时便跟随表哥学习,开始了他的扎刻之旅。
最初,张锡民只能扎制简单的灯笼、蝈蝈笼以及鸟笼等物品。然而,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,他的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。近年来,他开始通过老照片比对,设计图稿、选料和下料等步骤,利用秸秆的咬合形成特殊的卯接口,按比例微缩制作出与传统木质建筑相似的亭台楼阁等古建作品。如:静海三皇阁,独流文昌阁,台头育才阁,唐官屯文昌阁及中旺文昌阁等古建筑。秸秆扎刻不仅是一种传统手艺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。扎刻是一种有数百年历史的民间手工技艺,组装时的锁榫过程最为关键,要按照从下到上、从内到外的组装顺序,模仿传统木建结构中的榫卯技艺,仿照古建筑之古典美学结构,层峦堆砌,节节相扣,用最质朴也最易得的手边之物,注入匠心巧思的指尖扎刻,一刀一刻皆为心血,一层一角皆为情愫,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张锡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。
秸秆扎刻技艺的传承不仅是对材料的巧妙运用,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。这项技艺已经流传了一百多年,成为静海区乃至天津市的文化瑰宝。它不仅是一种手艺,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。
如今,秸秆扎刻技艺在张锡民等传承者不懈的努力下,得以继续发扬光大。他的作品不仅在本地受到欢迎,也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和收藏家的关注。这项技艺不仅代表了静海人民的智慧和勤劳,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。
张锡民说:“秸秆扎刻是静海区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它见证了静海人民的智慧和勤劳,也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。希望这项技艺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,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扎刻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。”(记录者:张庭怀)
责任编辑:吴迪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