更具新闻影响力网站
欢迎投稿本网站
主页 > 新闻 >

绝代农珍——丰南胭脂稻

发布时间:2023-11-20 19:56   来源:未知   人气: 作者:admin

唐山市丰南区南临渤海,北依燕山。境内大部为海退地,土质肥沃,是河北著名的水稻产区,栽植历史悠久。元至正二年,丞相脱脱在今冀东一带植稻,稻地镇便因此而得名。明万历年间,尚宝司上卿兼都御史徐贞明下令开沿海之地,沿海宋家营至黑沿子得以大量垦田,其中相当一部分种植了水稻。而令人称奇的水稻珍品——丰南王兰庄胭脂稻,就生长在这片沃土上,以其独特的色泽、米质与口感而名闻四方。

 

胭脂稻最早见诸文献,始于康熙个人笔记《几瑕格物编》:“……时方六月下旬,谷种方颖,忽见一科,高出众稻之上,……其米,色微红,而粒长,气香而味腴,以其生自苑田,故名御稻米。”而清代翰林院编修吴振棫所著《养生斋丛录》也有记载;“圣祖于丰泽园稻田中,偶见一穗,与众穗迥异,次年命择膏壤以布此种,其米微红色,此后四十余年,悉炊此米作御膳……”浙江括州知府刘廷玑所著《在园杂志》佐证了这件事:“浙闽总督范公时崇随驾热河,每赐御用食馔,内有朱红色大米饭一坛,传旨云:‘此本无种,其先特产上苑,只一两根苗,穗迥异他禾,及登剖子,粒如朱砂,遂收其种,种于御园。今兹广获其米,一岁两熟,只供御膳’。”

胭脂米不仅好看,吃起来也别具风味。因产量不多,在很长一段时间,只是供御膳之用。得以广传禁宫之外,相传源于一次康熙宴请皇族及近臣,酒酣耳热之际,为大家端上胭脂稻做的米饭。米饭色如胭脂、醇香浓郁,食之无不称奇。大家遂借酒力,齐求皇上赏赐。康熙兴奋之余,御赐每人两石胭脂稻,众人携回,种植在京西及京东的玉田、丰润等地。对于胭脂稻的外传,《几瑕格物编》也有这样的记载:“口外种稻,至白露以后数天,不能成熟,惟此种可以白露前收割。故山庄稻田所收,每岁避署用之尚有赢余。

 

 

胭脂稻虽属珍稀,但最神奇的要属丰南王兰庄的胭脂稻。王兰庄胭脂稻种植始于清雍正五年,在菱角泊开辟的八顷五十一亩一分营田里,专门播种胭脂稻,并赐封营田为“御田”。常年有驻兵看守,并立碑警示:“此系贡米,庶民不得尝,违者重罚。”

王兰庄的胭脂稻米粒红润,米粒纤长,蒸成的米饭色如胭脂、醇香浓郁,同白米混煮也可以染色传香。做成的米饭即便回锅,米质也不会松散,色香犹存,如同新蒸一样。最神奇的是:米饭每回锅一次,米粒就伸长一段,人们又称它为“三伸腰”稻米。这是王兰庄胭脂稻所独具的特征。对于王兰庄胭脂稻的珍稀,作为丰润、玉田管辖地的遵化州,在极具权威性的《遵化通志(光绪十二年)》中刻意记载到:“……玉田、丰润怡贤亲王所创营田皆产水稻,有名红莲稻者极佳。产于丰润王兰庄者又名桃花稻,岁获贡为陵寝祭品。”由此可见,王兰庄胭脂稻在清代不仅是皇宫御膳之珍,也是祭祀帝陵名贵之品。

关于胭脂稻名字的来历,在当地有这样的传说:本村地主王兰者,因种植这种稻米闻名百里,为一朝官延誉推荐,进贡求官,皇帝及宠妃,欣喜倍至,赐名胭脂稻。还有一说,此项营田系皇宫后妃用胭脂体己钱所营,专供内宫食用,因米色微红,颇似胭脂色,故名胭脂稻。

王兰庄胭脂稻之所以神奇,取决于当地的水土。说起来也让人称奇的是:即使普通的杂交水稻在王兰庄栽种,两三年间稻米也能变成红色。这也印证了《遵化通志》中的记载:“以他种植其田,则亦变为红,以其种植他田则仍白,亦可见水土之异也。”而来自燕山南麓的清冽陡河,直接引往营田,也是胭脂稻灌溉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!正是这两个基本要素的组合,成就王兰庄胭脂稻经典般的传奇。

神奇的胭脂稻也曾走进文学名著。曹雪芹所撰《红楼梦》曾多次写到胭脂稻。如第七十五回中,贾母因问:“有稀饭吃些罢了。”尤氏早捧过一碗来,说是红稻米粥。贾母接来吃了半碗,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。贾母把吃完的半碗胭脂粥,送与孙媳妇王熙凤,可见这种稻谷的稀有与珍贵。艺术来源于生活,曾经锦衣玉食的曹雪芹,想必见识过胭脂稻的珍稀!而一代文学才俊,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关仁山,早年也以此为主题,创作长篇小说《胭脂稻传奇》,演绎在抗战时期民众保护胭脂稻种的故事。

 

 

丰南作为胭脂稻的重要产地,不仅在清代多有种植,就是在民国期间,胭脂稻也是当地名产。据1929年《河北工商统计》记载,王兰庄当时归属的丰润县,年产红莲稻3万斤,其中2万斤运往外地销售。

而胭脂稻引起更大的轰动,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。一代红学大师周汝昌力作《红楼梦新证》记载了胭脂米的故事,引起了一代伟人的浓厚兴趣。1954年,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到:“唐山专区西部有一种特种水稻,可否由粮食部门收购一部分,以供中央招待国际友人。”即使今天,王兰庄依然有很多人记得:当年政府征集胭脂稻,王兰庄支部书记刘乃合组织收购1万多斤,将这份饱含庄稼人深情厚谊的稻谷送到了北京城。

 

 

不能不说,几百年来,名冠一时的胭脂稻未能得到发展,主要是与这个品种不耐倒伏,产量低有关。亩产仅有百十斤左右,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,绝对不符合当时“以粮为纲”的思想,王兰庄胭脂稻无人种植,人们也大多认为该稻种已经绝迹。但值得庆幸的是,七十年代初,王兰庄退伍回乡的李明意外发现父亲留下的胭脂稻种,他喜出望外,在村旁一个平整后的小水坑里,悄悄播下这弥足珍贵的水稻。秋后,在无限期盼中,收获了数十公斤胭脂稻。值此,这一险遭灭绝的珍稀稻种得以更生,不仅在王兰庄重新焕发生机,在一批批热心人的力荐与推广下,走向玉田、曹妃甸,走向东北等地。品种更趋优化,米质更加可口,将它的神奇传向四方,飞入寻常百姓家,让更多的人领略这一历史珍品的独特风韵。

来源:郭百新

 

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丰南发布

责任编辑:丁原

 

 

 

上一篇:产品卖不动,或许是网络推广没做好!
下一篇:河北唐山市丰润区新军屯镇中心幼儿园:剪“雪花” 迎“小雪”

分享到:
0
最新资讯
阅读排行